新闻动态

直面融合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重要任务

发布时间:2019-11-01 17:52:58

 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和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总体部署及要求,全国各地把推进融合教育作为新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自上而下积极地整体加以推动,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何使融合教育在全面发动的基础上,转入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这是各地发展融合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重要任务。根据“办好特殊教育”和“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各地应明确将发展素质教育作为推进融合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导向,自觉按照融合教育的精神实质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全面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融合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运行轨道。


一、准确理解开展融合教育对普、特学校改革发展的意义


融合教育形式上倡导将特殊学生安置在一体化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其实质和价值取向指向公平,强调“零拒绝”和“一个都不能落下”;融合教育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因此,“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融合教育试图探索建立一体化的教育场域,是既有集体教学统一质量要求,又能适应学生个性“广泛性差异”(包括残障学生)的全纳教育体系和全纳性学校,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融合教育的这些本质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多样化(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发展趋势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和我国新时期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高度一致。所以,不管是对普通学校还是对特殊教育学校来说,推进融合教育,绝不仅是几个特殊学生在普通教育体系中接受一体化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进行的一次深刻而全面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的目标应非常明确,就是始终把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融合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融合教育的开展,推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发展既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是学习困难或残障学生),又注重个别差异的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每一个学生(包括残障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各地各校可依据国家发展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进一步明确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二、以人为本,整体推进普通学校课程改革


普通学校课程改革应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和融合教育的精神实质,积极探索构建既面向全体学生、有着统一质量要求,又能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目标上,要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学生公民基本道德、民主与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坚定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执行课程计划,不仅要切实加强德育和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智育),还要重视学生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一体,不可偏废,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学校还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彰显个别化教育和个性发展,增强学生对生命多样性、生命尊严和价值的认识,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焕发生命潜能,活出生命的精彩。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建设上,学校要根据学生能力、兴趣及特性,探索建立适合分层教学的课程模块,提高选修课程比重,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加强特长教学、补差教学、实践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使每一类学生和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适的、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学校要根据各科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必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调整。融合教育的重点当然是特殊学生,但如何既坚持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能使课程与教学适合特殊学生,使他们学得会、跟得上,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江苏在普通学校开展的融合教育课程调整探索,基本上是根据通用设计课程原理和随班就读特殊学生障碍类型及程度从三方面展开的:一是残障程度较轻、总体上能跟上集体教学进度要求的,主要是基于课标和学生身心特点对课程内容做适当的增减、变更和替代等;二是残障程度属于中度、学业学习比较困难的,学校以课标基本要求为依据,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学业水平、能力水平及特殊需要,适当降低学业、课程难度和深度等要求,增加与其特殊需要相关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的内容和劳动技能、生活能力、特长培养等课程;三是残障程度较重,较难适应学业进度要求的特殊学生,依据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课程标准,以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为人才培养主线,重构个性化的课程方案(有的学校参照培智学校课程方案调整课程)。


融合教育的课程调整应遵循标准性、合适性与参与性原则。所谓标准性原则,就是教学要坚持人才培养全面发展和课程标准素质化、均衡化的基本要求,即使是重度残障学生,也应尽力达到成人和走向生活所必备的要求。合适性原则,就是课程要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最高境界。参与性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努力使学生在参与中逐步实质性地融入学校一体化教学和生活中。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确保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发展质量的公平性,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


三、因材施教,让教学改革走在学生发展前面


教学改革要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理念,积极探索集体教学场域下的启发式教学、支架教学、合作教学与差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生命潜能,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努力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


一是在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融合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要目标,以加强学习支持和推进因材施教为重要内容,积极进行教育评估、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努力使教学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实就是生命潜能区),牵引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二是采取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唤醒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克服困难、战胜障碍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性等心理发展的整体力量,不断建构和生成主体能力和本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三是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的学习支持,推进集体教学场域下个性化取向的教学改革。在推进融合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在坚持集体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因材施教的理念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推进差异化教学,加强支架教学与合作教学,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和辅助技术及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指导、学业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


四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不仅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善于根据不同情境和学生实际,选择或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在信息化社会,有效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等。总之,要重在通过教会学生学习,形成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要善于通过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引导和促进教学向着提高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测量的标尺和手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杠杆和导向。在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要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上,进一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到评估学生各科学业掌握的情况,更要突出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公民道德、合作意识、审美能力、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评价整体水平,更要注重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仅要能评价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的情况,更要注重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生命的张力和战胜困难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奋发有为,不断上进。


要改革评价方式,改变过去教学评价过于重视学业成绩,评价方式过于单一、静态和量化的弊端,更多地采用动态发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整体评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业和发展水平,引导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五、职前培养、职后发展,打造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首先是要突出资源教师这个重点,分层次开展教师培训。当前融合教育工作的主要瓶颈和困难就是普通学校普遍缺乏资源教师。以江苏为例,若按照全省建设3000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工作部署要求,全省至少需要3000名资源教师。所以,从今年开始,江苏省教育厅委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制定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课程大纲,计划两年培训3000名资源教师。江苏以资源教师培训为重点,逐步在全省形成5个层次的培训体系:第一个层次是普通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园长和中层干部等管理者培训,第二个层次是巡回指导教师培训,第三个层次是资源教师培训,第四个层次是班主任培训,第五个层次是各科教师培训。同时,省教育厅还将组织台湾地区的特教专家参与培训与交流。由于各地的培训突出师德涵养、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和专业能力提升,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注重按需施培,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融合教育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其次是加强融合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培养融合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人才。早在十几年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就根据世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开展融合教育的需要,未雨绸缪地开办了随班就读师范教育专业,为融合教育发展培养了一批“学科教育+特殊教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明确要求省内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都要开设特殊教育概论等相关课程,这些措施对缓解融合教育专业人员紧缺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次是积极推进用人制度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融合教育的开展需要多种专业人员的协调配合,这就需要推进人事制度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江苏的主要做法有:一是编制与教育部门在政策规定上明确各地可在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适当在人员调配上向特殊教育学校和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倾斜。二是各地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医生、康复师等专业人员参与评估、康复等相关技术工作。三是率先推进特殊教育教师(包括资源教师)职业资格培训和准入制度(即参与省级教师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教师职称评审单列,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推进融合教育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各地各校应根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以课程为核心,以教学为主阵地,以评价为杠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积极推动学校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着素质教育方向深入推进。